CCF学科前沿讲习班《智能无线感知》成功举行
智能无线感知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前沿研究热点,主要通过普适的无线信号如Wi-Fi、RFID、雷达、声波等对人和环境进行非接触式感知。智能无线感知技术在健康监护、新型人机交互、行为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因而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合影)
本期讲习班邀请了智能无线感知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从无线感知理论建模、感知机理、感知方法等全方位地对该领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还就智能无线感知的前沿发展进行了研讨。16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课程。通过本次活动,参加者了解了智能无线感知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以及该新兴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更为重要的是,讲者也为即将从事无线智能感知研究方向的师生们给出了很好的指导、建议。
北京大学讲座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张大庆教授给学员们介绍了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即迈向毫米级的Wi-Fi无接触感知,从模式研究到模型构建的过程。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菲涅尔区模型引入到室内做无线感知,揭示了用Wi-Fi信号实现人的行为感知的机理和理论基础,给出了理论上的感知极限。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Wi-Fi感知的基本原理、Wi-Fi人体行为感知的极限, 以及基于菲涅尔区反射模型的毫米级人体呼吸检测、分米级的定位和基于菲涅尔区衍射模型的呼吸检测等多个应用实例及演示视频。
(张大庆教授)
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助理教授熊杰博士给学员们介绍了他近年来在无线感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利用CSI信号实现精确室内定位、实现不同物质的“隔空”检测、物体形状的成像等创新应用。在介绍每个工作之后,他与学员们探讨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他还与学员们分享了一个自己研究失败的例子,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和总结研究经验,与大家分享了学术研究道路上的心得。
(熊杰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於志文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Wi-Fi信号的入侵检测、呼吸检测和基于Doppler雷达的手势感知技术。介绍了现有感知方式的分类、Wi-Fi感知的基本原理、基于Wi-Fi信号入侵检测和呼吸监测的核心技术及其实现原理、基于Doppler雷达的手势感知的核心技术及其实现等。最后,他还给学员们展示了部署在多个实际场景的无线感知系统和空间机械臂遥操作系统。
(於志文教授)
(李默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李默博士结合其团队在智能无线感知领域在不同时期下的研究历程及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无线信号在信号发射端以及接收端的具体传播过程,并分享了团队在Wi-Fi带宽拼接、多维参数联合估计和天线阵列扩展等方面的创新工作。最后,向学员们介绍了团队在无线感知领域研发的无线信号采集及分析的基础工具包,该工具包可提供更加精确的CSI信息。
(刘云浩教授)
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刘云浩教授做了题为“感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的报告。从科学历史的角度,给学员们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的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每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特征,以及人类最早的脑机交互等,还介绍了团队发表在MobiSys 2018上的智能感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知识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长志教授)
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副教授李长志博士首先给学员们介绍了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然后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民用雷达系统在追踪、定位、探测等方向上的设计方法和原型系统。
(Panel讨论)
课程最后的Panel环节,讲习班还特意邀请了西北大学的陈晓江教授、南京大学的王炜副教授、清华大学的杨铮副教授和课程讲者一同作为Panel嘉宾参加研讨。期间,嘉宾们主要围绕智能无线感知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与学员们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讨论,并针对学员们的提问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解答,给出了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为整个讲习班的成功举办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